11月28日上午,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邀请2006级2010届50多名校友返校交流,并在生科楼会议室举行了校友座谈会。本次校友交流活动旨在建立生科院校友会,以加强校友间的联系,增进校友间的情谊。 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,生科院的校友们与各位老师领导欢聚一堂,共庆重逢的喜悦,共享相聚的快乐。
参加本次座谈会的有学校党委学工部(处)部长刘文伟、生科院院长张荣信、学院党委书记谢沫珠、副书记张映芳、副院长邵红伟、学校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李黄金和生科院各系主任、教师代表等。座谈会由生科院党委副书记张映芳主持。
上午九时许,校友们开始了校园的参观活动,先后参观了学校图书馆、人解楼等地标,还深入生科楼实验室,寻找曾经的足迹。见证母校的飞速发展,感受母校的发展变迁,校友们感慨万千,纷纷在校友返校欢迎墙上留下对母校的美好祝愿。
上午十时,大会准时召开,首先由谢沫珠致欢迎词。谢书记鼓励各位校友建立校友网络,促进交流、多方面合作。她指出,学校培育的一代代优秀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,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,树立了优秀的品牌形象,校友们在全国各地成为学校的代言人,把学校的发展情况和人才培养理念传递出去。她诚邀诸位校友代表结合自身人生履历和实务工作经验,为生科院人才培养“会诊把脉提建议”,形成另一种意义上的“教学相长”;并且,以本次会议为契机,共商多方面、多渠道合作方式,进一步探索传帮带机制,通过专业平台和校友资源的有机结合,“把学生培养得更好”。
刘文伟曾任生科院党委副书记多年,对校友们的到来也非常期盼。他谈到多年来,校友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发展,比如在此次疫情防控中,部分校友慷慨解囊,出钱出力,为学校防控工作贡献了力量,可见母校取得的进步,都凝聚着广大校友的关爱和辛劳,对校友们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。母校的心和校友们的心是相通的,今后将秉承“联络校友感情,了解校友需求,展示校友风采,拓展校友资源,凝聚校友力量,推动母校发展”的工作宗旨,弘扬“励志笃行,融通日新”的校风,加强与校友们的沟通和联系,竭诚为校友们的事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,同时也希望校友们继续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发展,共同为母校绘就更加绚丽华章!
接下来,校友代表们依次发言。他们汇报和回顾了个人发展历史,纷纷衷心感谢母校的教育之恩,并表示会不断以实际行动反哺母校,回馈母校。座谈会现场讨论氛围热烈,校友们积极发言、踊跃献策,就高校人才培养、校园建设及校友工作发展等多个话题发表看法,校友们和谐探讨,热情交流。
郑乘真作为校友代表发言。他说:“人生,是独食,也是分享,‘独食’意在独自承受人生的痛苦、困难、不乐等;而‘分享’是将克服困难的好方法、建议等告知他人。” 郑乘真以此为主题,分享了他在工作方面的一些见解和方法。他介绍了“注意积累,始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”、“信息要对称,善于沟通”、“始终保持适度的紧张感”等工作理念,并讲述了他从外企到国企再到民企的工作历程,总结了“新环境下五点建议:1、融入-文化与体制;2、胸怀与格局;3、尊重历史;4、换位思考“我-你-他”;5、控制情绪,给与会的校友们一起分享。
校友胡伟锋动情地说:“感谢于母校为他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,感恩于恩师对我语重心长的教诲。”看到学校的变化,他表示,学校的发展令他感到自豪,祝愿学校更加辉煌,愿与学校建立就业合作,打造校友和学校校企合作共赢新局面。其他校友也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现状,表达了对母校的怀念以及对学院人才培养的衷心感谢。
李黄金、邵红伟、王兆玉、吴凤麟、孙艳等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。老师们感慨十年匆匆,看到大家在各自的领域小有建树,作为老师感到非常自豪,希望大家之后工作更加顺利,生活更加幸福。生物技术系主任王兆玉教授还特意赋诗一首:“紫荆枝头冬意闹,暖阳堪比春日好。十年树木人成才,不把韶华负年少”,赢得了师生校友的热烈掌声。
张荣信院长进行总结致辞并宣布生科院校友会正式成立。学院三位领导为三名校友授予了校友联系人聘书。张院长对为母校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的校友表达了感谢,祝福校友们越来越好。他期望今后能够加强学院和校友们的互动与合作,为校友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,并希望能借助校友力量,推动我院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的进步。他表示,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和财富,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,校友会建设也将作为我院学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,持续开展,为营造人人皆可成长,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,添砖助力。
最后,领导老师和校友们共同举行了校友文化墙亮灯仪式,并在校友欢迎墙前合影留念。至此,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校友返校日活动圆满落幕。
参天之树,必有其根;环山之水,必有其源。校友是母校的资源与财富,无论走到哪里,校友与母校的情缘永远割舍不断。这是绿叶与根的情意相通,这是游子与家的血脉相连。广大校友不仅在各自岗位上敬业奉献、辛勤耕耘,活跃在各条战线上,而且情系母校、心念学院,为学校、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、鼎力相助。本次座谈会的圆满举办不仅增进了校友对母校的深厚热爱,更彰显了学院的发展成就与育人成果,有利于更好地凝聚校友的智慧和力量,让学校与校友成为和衷共济的发展共同体。